印度向來是許多重量級軟體外包公司的大本營,如今印度政府欲複製成功經驗,催生本土電腦硬體產業。不同於軟體,軟體不太重視基礎建設,建立電子業的需求更緊急。晶片業者需要大量乾淨水源和可靠電力。桌上型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組裝,仰賴規模經濟與廉價零件,這些中國耗費數年才發展起來。
因此,印度政府採取一種全新策略,一種胡蘿蔔和棍棒齊下的途徑。
根據印度電子暨資訊科技部聯席部長Ajay Kumar的陳述,去年10月,印度政府悄悄指示公家機關採購的筆記型電腦、桌上型電腦、平板電腦和點陣式印表機,至少要有一半是國貨。
與此同時,印度政府向晶片業者提供27.5億美元作為誘因,期望能吸引他們到印度蓋國內第一座半導體工廠,這是建立印度硬體業的關鍵之一。
可是,如同印度的經濟政策,這兩大舉措能否產生作用令人懷疑。
美印商會紐約辦公室主任Gaurav Verma表示:「印度需要發展製造業,這點無人爭論,但不是這麼做就可以沒有財政負擔,印度希望吸引跨國企業到國內生產,這是徒勞無功的做法,印度需要的不是指示,而是創造一個生態體系。」
國內採購指示,亦即「優惠性市場進入」(preferential market access)政策,主要是著眼於一個嚴肅問題:電子產品進口快速成長,預估在2020年前,會超越原油成為這個開發中國家最大進口支出。
根據研究機構Gartner的數據,印度2012年在半導體方面的進口額為82億美元。依據印度電子暨資訊科技部的數據,半導體的需求每年增長20%左右。
根據印度政府任務小組的數據,為了支付全部電子產品,印度的外幣匯票2012年為700億美元,預估2020年將擴增到3000億美元。(接下頁)
Ajay Kumar坦言: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需求迅速成長,來到難以為繼的地步。」
點陣式印表機,在多數國家都已經是過時產品,卻是少數印度可以生產的電子產品之一。依據印度IT製造業協會的數據,截至今年3月31日的1年間,業者在印度賣出40萬台點陣式印表機,年增2%。
根據印度電子與半導體製造業協會會長PVG Menon的評估,在印度所有電子產品採購中,公家機關就佔了40%。
政府官員期盼透過採購權力,來啟動其他電腦產品的生產。然而,由於當下在印度生產的電子產品實在太少,印度政府對於什麼產品應該在本地生產採取廣泛定義。
1部電腦,若至少有30%的零件在印度生產,這樣就合乎標準。Kumar指出,這項政策也允許潛在供應商展現「附加價值」,以取代在印度生產產品。舉例來說,印度並未生產硬碟,但印度組裝和測試硬碟。根據政策,在印度組裝硬碟,就視為在印度生產。
記者聯繫電腦業者,卻都不願評論新政策會對業績帶來何種影響。
印度政府想要釣上的大魚,是生產電腦微處理器的工廠。
在個人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的總成本中,一般電腦處理器佔25%至35%。Kumar說,印度期待這樣的工廠,能夠發展更具規模的高科技製造業,蓋這樣的工廠耗資50億美元。(接下頁)
據印度媒體報導,有兩組人馬正在跟政府協商蓋微處理器工廠。
第一組人馬由印度大型建設公司Jaypee Group牽頭,Jaypee Group跟I.B.M.合作,由I.B.M.提供技術。
第二組人馬由美國公司Hindust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領軍,儘管這家公司本身不生產晶片,但跟晶片業者STMicroelectronics有合作關係。
可是,美印商會會長Ron Somers對此深表懷疑,印度能不能提供生產晶片所需要的設施,提供基本基礎建設,讓電燈持續發亮,這些都存在問號。過去不乏蓋晶片廠的個案,卻都以失敗收場。最近一次是在2008年,由美國公司SemIndia主持,卻因這家公司跟印度Andhra Pradesh邦在協議上爆發糾紛而失敗收場,這座工廠蓋在Andhra Pradesh邦。
批評者提出警告,除非印度減少經商阻礙,不然印度推動高科技革命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。
Menon說,許多電子產品方面,製成品的進口稅比零組件的進口稅低。因為電力不穩與交通不便,成本也比較高。
在「買印度貨」新要求下,印度最大PC零售商戴爾(Dell),探尋在印度設立工廠的可能性。戴爾在印度組裝電腦,卻不生產任何零件。
知情人士透露:「戴爾邀請中國與台灣的供應商來印度考察,評估是否可能設立工廠。」他們say no,「市場太小,後勤根本是一場惡夢!」
戴爾對此不予置評。
留言列表